例谈中职数学翻转课堂概念教学设计(二)
根据第一次教学反思结果,我对教学设计做了调整。
第二次教学设计:
(1)(使用几何画板展示)观察函数y﹦x2的图像。
(2)(使用几何画板演示)引导学生发现图像的变化规律(在从左向右变化过程中的升降情况)。
(3)学生总结,教师概括,得出增函数的自然语言描述。
(4)学生列表计算数值,结合自然语言描述,得出增函数的数学定义。
课堂实录(片段):
教师:请大家列表计算数值,
①
x | …… | -4 | -3 | -2 | -1 | 0 | 1 | 2 | 3 | 4 | …… |
y | …… |
②
x | …… | -40 | -30 | -20 | -10 | 0 | 10 | 20 | 30 | 40 | …… |
y | …… |
③
x | …… | -0.4 | -0.3 | -0.2 | -0.1 | 0 | 0.1 | 0.2 | 0.3 | 0.4 | …… |
y | …… |
学生:积极地按要求用计算器算出数值并列表。
教师:请大家观察上面的表格,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,并试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。
学生:x越大,y越大(学生说的答案都类似)。
因为学生的回答没有到位,我有点着急,点名请了几个学生回答,基本上仍停留在自然语言性态的描述。最后,我只能自己给出定义。关于增函数的数学定义的教学过程大约花了36分钟。
课后反思:
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观察图像、发现规律、抽象概括、自然语言描述的任务。但是,从自然语言描述到数学语言描述过不来。问题出在哪儿?怎么办?让学生进行数值计算并观察归纳是一种好的设想,可以在图像直观、自然语言描述数学语言描述之间架起桥梁。其中分三次计算,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任意性。然而,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问题,不知道如何入手。这个“桥”铺设得是否恰当?还要不要向45分钟要效率?所以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势在必行。